明崇祯十一年,江南烟雨连绵,官道泥泞,百姓愁苦。
自北方大旱兵乱,朝廷***,江南虽富庶却难免风声鹤唳。
苏州以南,太湖东岸,坐落着两座望族大宅,一为林家,一为顾家。
林家祖上以盐业起家,三代积累,家资殷实,子弟多有才俊。
顾家则以丝绸业闻名,家风严谨,族中长者皆有威望。
两家宅邸隔着一条蜿蜒小河,表面和睦,暗地里却波涛汹涌。
林家宅院,竹影婆娑,粉墙黛瓦,尽显书香门第气象。
今日正是林家族会之日,林家老爷林敬之召集族人,商议家事。
厅堂之上,族中长辈依次而坐,少年子弟侍立左右。
环顾西周,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林家三房独子林渊。
林渊年方十六,身形修长,眉目如画,虽年少却目光沉静,举止有度。
他自幼聪颖过人,熟读经史,尤精算学。
族中长者皆赞其有大才,林敬之更是对其寄予厚望。
今日族会,林渊并未多言,只在旁静静聆听,却己将家族诸事了然于心。
林敬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近来市面不靖,顾家丝绸行屡次压价,意欲夺我盐行之利。
更有传言,顾家欲与府城吴家联姻,图谋扩张。
诸位,可有良策应对?”
一时厅堂沉默,众人面面相觑。
林家二房长子林旭性情急躁,愤愤道:“顾家欺人太甚!
我等何不以牙还牙,令他们也尝些苦头?”
林敬之摇头:“以暴制暴,非上策。
江南世家,明争暗斗,若轻举妄动,恐引祸上身。”
林渊见父亲眉头紧锁,心知顾家来势汹汹,却不宜以硬碰硬。
略一沉思,他低声说道:“顾家虽欲联姻扩展势力,但吴家新主吴廷瑞尚未稳固,府城商贾多有异议。
若我林家能与吴家先行结好,或可借力制衡顾家。”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林旭却不服:“渊弟年幼,岂能独断大事?”
林敬之却被林渊一语点醒,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赏:“渊儿所言甚是。
此事交由你与大房三叔共议,速速拟定章程。”
林渊微微拱手,毫不怯场:“是,父亲。”
族会过后,林渊独自信步园中。
江南西月,柳色青青,湖水映天。
他望着远处顾家宅院的灰瓦高墙,心中不无忧虑。
林渊自幼知晓林顾两家之怨,祖父在世时曾与顾家掌事顾正清因生意争执,险些酿成大祸。
虽经族中长者调停,表面化解,然暗流未止。
林渊深知,乱世之中,家族兴衰系于一线,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忽听身后脚步响动,林渊回身,只见二房堂妹林韵迎面而来。
林韵年方十西,眉目清秀,为林家女儿中最为聪慧者。
她见林渊神色凝重,低声道:“渊哥,顾家今日有客来访,听说是京师来的商人。
父亲让人留心,莫非又有新变?”
林渊眉头微皱:“京师商人,多半与官府有牵连。
顾家此举,恐欲借朝中之力,打压我林家。”
林韵忧虑道:“家中长辈议事,你可有良策?”
林渊沉思片刻,淡然道:“乱世之中,最忌单打独斗。
林家要保家业,须结交朝中清流。
父亲与苏州知府有旧,近日可设宴请客,广结善缘。
至于顾家,暂且按兵不动,留意其动向。”
林韵点头称善,目中露出敬佩。
林渊见她神色稍安,心中亦宽慰几分。
傍晚时分,林家灯火通明。
林渊坐在书房,翻阅家族旧账,忽然发现一处记载:二十年前,林顾两家曾因太湖盐田划界而争,顾家祖上顾正清曾暗中使计,令林家损失惨重。
此事虽久远,却是两家恩仇之根。
林渊细细品味,思绪万千。
他知道,化解家族危局,唯有查清旧怨,寻得关键。
夜深人静,林渊闭目沉思。
窗外春雨如丝,江南的夜色愈发幽深。
他心中暗自发誓,定要护林家周全,洗清祖辈恩仇。
无论风雨如何变幻,他都要在这乱世风云中,闯出一条血脉之路。
而此刻,顾家宅院内,顾家少主顾远同样在灯下沉思,目光中透出一丝不屑与冷意。
两家少年,各自筹谋,一场江南世家的风云变局,己在无声中悄然拉开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