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连载
《用逻辑交流》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作者“北海胖胖”的原创精品林晚顾言主人精彩内容选节:1 异常个体与初始观察顾言合上手中的《认知心理学与记忆编码揉了揉眉教室窗外的阳光有些刺但他的思绪却异常清如同他桌面上整齐排列的文他的目光越过几排座落在靠窗那个安静的身影上——林一个在老师眼中文静优在同学看来有些孤僻的女但在顾言基于逻辑和数据的分析框架她是一个独特的“异常个体”。他的桌放着一本深蓝色的硬壳笔记迹:项目编号:LW-01 - 关于研究对象林...
主角:林晚,顾言 更新:2025-10-26 09:48:22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异常个体与初始观察顾言合上手中的《认知心理学与记忆编码》,揉了揉眉心。
教室窗外的阳光有些刺眼,但他的思绪却异常清晰,如同他桌面上整齐排列的文具。
他的目光越过几排座位,落在靠窗那个安静的身影上——林晚。一个在老师眼中文静优秀,
在同学看来有些孤僻的女生。但在顾言基于逻辑和数据的分析框架内,
她是一个独特的“异常个体”。他的桌角,放着一本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
迹:项目编号:LW-01 - 关于研究对象林晚周期性记忆重置现象的观察与干预。
一切始于一个半月前,高二下学期的某个周一。他因为担任物理课代表,
去林晚所在的小组收作业,礼貌性地打了个招呼:“林晚同学,早上好。”对方抬起头,
那双清澈却带着全然陌生的眼睛看着他,迟疑地问:“你好……请问你是?”顾言微微一怔。
上周五,他们刚因为一个数学问题讨论过片刻,虽然不算熟络,但绝不至于陌生到如此地步。
他不动声色地报上名字,收取作业,回到座位。是故意的疏远?还是记忆方面存在障碍?
出于一种研究者般的本能好奇,顾言开始了初步观察。
他记录了接下来一周与林晚的数次短暂交集——图书馆偶遇时的点头示意,
小组讨论时的寥寥数语。林晚的表现正常,虽然内向,但并非完全封闭。然后,下一个周一。
顾言再次以相同的路径、相同的时间,用几乎相同的语气向她打招呼:“林晚同学,早上好。
”同样的茫然,同样的陌生,同样的疑问:“你好……请问你是?
”顾言平静的心湖第一次产生了细微的涟漪。不是巧合。接下来的四周,他进行了对照实验。
变量包括打招呼的方式、时间、地点,甚至引入第三方他的好友,
隔壁班的心理学爱好者韩朔进行双盲测试。结果高度一致:每周一,
林晚关于“朋友”或“较为熟悉的同学”的记忆,会被重置。
她保留常识性记忆、学科知识、对老师的基本认知,但对同龄人建立起的短期社交记忆,
消失殆尽。结论:研究对象林晚,存在高度规律性、选择性的心因性记忆重置现象,
周期为七天,以周一为重置节点。这个发现,让顾言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智力上的兴奋。
这远比一道复杂的物理竞赛题更有挑战性。他将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
写下:阶段目标一:建立初步接触,验证记忆重置边界。
尝试获取其用于辅助记忆的外部载体疑似日记本。今天,是第五个观察周一,
也是他决定启动“接触性干预”的第一天。放学铃声响起,顾言看着林晚像往常一样,
独自收拾好书包,离开了教室。他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悄然跟上。他需要了解更多,
关于她重置之外的生活。---2 数据与逻辑之外的变量顾言的跟踪很有技巧性,
利用人流和建筑物遮蔽,目光平静如同在进行生态观察。他看到林晚没有直接回家,
而是走进了学校附近一家颇有名气的独立书店——“时光书屋”。书店角落靠窗的位置,
似乎是她的固定据点。她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点了一杯柠檬水,
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了那个顾言注意过多次的、带着小巧密码锁的深褐色笔记本。就是它了。
顾言基本确定,这就是林晚对抗遗忘的“外接硬盘”。他没有立刻上前,
而是在对面的书架区,假装选书,实则观察。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林晚低垂的侧脸上,
她时而阅读,时而在日记本上专注地写着什么,神情是一种隔绝了外界的柔和。这一刻,
顾言精密运转的大脑里,第一次跳出了一个非分析性的词汇:她很美。像一幅静谧的油画,
或者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学公式,呈现出简洁而优雅的形态。
他迅速将这个干扰性的念头归类为“无关变量”,压下。他的目的是观察和理解现象,
而非审美。接下来的几天,顾言按照计划,开始了低强度的“干预实验”。
他会在图书馆“偶遇”林晚,在她常看的社科类书架附近,抽出一本她可能感兴趣的书,
然后“恰好”在她身边坐下,进行简短的、基于书籍内容的交流。“《人类群星闪耀时》?
你也喜欢茨威格?”他的开场白经过设计,自然而不突兀。林晚从书页中抬起头,
眼中带着一丝被打扰的惊讶,但更多的是对话题本身的兴趣。她点了点头,轻声回应:“嗯,
他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汇点,”顾言引用了一句书评,
目光扫过她手边的日记本,“你觉得,如果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被遗忘,历史会不同吗?
”林晚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她思考了几秒,
才谨慎地回答:“遗忘……可能会避免一些错误,但也会失去珍贵的经验吧。”顾言注意到,
在她回答时,手指无意识地碰触了一下日记本的锁扣。
数据记录:研究对象对基于共同兴趣的交流接受度较高。话题触及“遗忘”时,
出现细微的防御性肢体语言。他也会在课间,状似无意地经过她的座位,
讨论一道她可能正在思考的数学题解法。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措辞精准,
不带任何多余的情感色彩,更像是一种学术交流。林晚从最初的疏离,到逐渐会在他过来时,
微微点头示意。她依旧每周一会忘记他,但在一周之内,重新建立起的“同学”认知,
似乎比陌生人要稍微牢固那么一点点。至少,她不再每次都对顾言的接近表现出明显的抗拒。
顾言将这些进展记录在案。一切似乎都在按照他推演的模型稳步推进。直到那个周五下午,
他引入了新的变量——他的好友韩朔,以及韩朔那个性格开朗、热爱绘画的女友苏晓。
顾言的本意是观察林晚在小型社交团体中的反应。四人小组在图书馆学习,
气氛起初有些微妙,但在苏晓自来熟的热情带动下,倒也还算融洽。学习结束,
一行人走出图书馆。天空阴沉,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变故发生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因为追逐滚落的皮球,
突然冲上了马路,而此时,一辆货车正疾驰而来。尖叫声响起。
顾言的大脑在瞬间计算了距离、速度和反应时间,结论是:他来不及。然而,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站在路边的林晚,脸色骤然变得惨白如纸。她不是看向小男孩,
而是猛地扭头,视线死死锁定了路口另一侧一个打着蓝色雨伞、匆匆走过的模糊女性背影。
她的身体开始剧烈颤抖,嘴唇翕动,发出一个几乎听不见的音节,像是某个名字,
又像是一声啜泣。然后,她像是被抽空了所有力气,双眼一闭,直挺挺地向后倒去。“林晚!
”一直用余光关注着她的顾言,反应极快,一个箭步上前,在她倒地之前,
伸手揽住了她软倒的身体。女孩轻盈得不可思议,蜷缩在他怀里,眉头紧锁,
额头上沁出细密的冷汗,仿佛陷入了某种极度的痛苦与恐惧之中。雨水打湿了她的睫毛,
也打湿了顾言的手臂。顾言抱着她,站在原地。他精密的数据模型、严谨的逻辑推演,
在这一刻被彻底打乱。他第一次意识到,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需要解开的“现象”,
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承载着未知巨大痛苦的“人”。那个蓝色的雨伞,那个模糊的背影,
就是关键变量!他低头看着怀中失去意识的女孩,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而汹涌的情绪,
第一次冲垮了他理性的堤坝。“韩朔,叫车!去医院!”他的声音,
带上了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绷。阶段目标一被迫中止。
新增紧急目标:破解“蓝色雨伞”事件,查明林晚记忆重置的深层诱因。他的项目,
进入了全新的、未知的领域。3 创伤触发器与初步假设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刺鼻而冰冷。
林晚很快苏醒过来,除了脸色苍白和情绪低落外,身体并无大碍。
医生初步诊断为过度换气引发的晕厥,建议观察休息,并委婉提示可能伴有焦虑情绪。
顾言让韩朔先送苏晓回家,自己留下来处理后续。他坐在病床旁的椅子上,看着林晚蜷缩着,
视线空洞地望着窗外,仿佛灵魂仍未完全归位。“感觉怎么样?
”顾言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比平时放缓了语速。林晚轻轻颤了一下,没有回头,
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还记得刚才发生了什么吗?”顾言试探着问。
林晚的嘴唇抿得更紧,摇了摇头,声音细微:“不记得了……只觉得很害怕。
”数据记录:研究对象对诱发事件本身出现记忆模糊或回避,但残留强烈负面情绪。
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部分特征。顾言没有追问。他知道,
此刻施加压力适得其反。他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
刚才的一幕拆解成关键要素:小男孩、马路、危险、蓝色雨伞、女性背影、林晚的剧烈反应。
“那个打蓝色雨伞的人,”顾言用陈述事实的语气,平静地开口,“你认识,对吗?
”林晚的身体猛地一僵,终于转过头来看向他,眼中充满了惊惧和难以置信。她没有承认,
但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假设一:蓝色雨伞及相关联的女性,
是研究对象创伤记忆的关键触发器。
推论:该事件与“马路”、“危险”、“小男孩”等要素高度关联,
可能涉及一场真实的或目击的交通事故,
且与研究对象的重要他人很可能为女性朋友或亲属有关。顾言将她送回家,在她家楼下,
他看着她依旧苍白的脸,第一次做出了超出“观察计划”的举动。“这个,
”他从口袋里拿出自己的备用手机,一款只有基础通讯功能的旧式手机,递了过去,
“里面只存了我的号码。如果……再遇到类似让你感到害怕,或者只是需要找人说话的情况,
可以打给我。”林晚愣住了,看着那部黑色的、毫无美学可言的手机,
像是看着一个无法理解的异物。“我……”她下意识地想拒绝。“这不是朋友间的赠予,
”顾言打断她,语气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实验步骤,“这是一个应急通讯设备,
为了应对类似今天的突发状况,确保研究……确保你的安全。请把它当作一个安全装置。
”他用一种近乎刻板的理性,包裹了这份越界的关心。林晚迟疑了很久,最终还是接了过去,
低声说了句“谢谢”,转身走进了楼道。顾言看着她的背影消失,才转身离开。他知道,
今天的意外打破了原有的节奏,也让他窥见了冰山之下更深层的黑暗。他的“项目”,
性质已经改变。---4 系统性脱敏与记忆探针接下来的几周,
顾言调整了他的“干预方案”。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建立浅层社交连接,
而是开始尝试进行“系统性脱敏”和“记忆探针”实验。当然,
这一切都建立在极其谨慎和隐蔽的基础上。他通过韩朔,借助其父亲在市图书馆工作的便利,
尝试调取几年前本地的交通事故报道记录,重点筛选涉及年轻女性和儿童的案例。
这是一个繁琐且希望渺茫的工作,但顾言相信数据不会说谎。另一方面,
他增加了与林晚在“安全环境”如图书馆、书店下的非压力性接触。
他会有意无意地引入一些与“记忆”、“失去”、“保护”相关的话题,观察她的反应。
“有些记忆,即使想遗忘,身体也会记住。”一次,在讨论一本关于脑科学的书籍时,
顾言看似随意地提到。林晚正在翻书的手指停顿了一下,没有抬头,
但顾言捕捉到了她呼吸瞬间的凝滞。
数据记录:研究对象对涉及“身体记忆”的概念表现出高敏感性。他还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
触碰那本日记本的存在。“依靠外部载体记录,是应对记忆缺失的有效策略。”某天,
他看到林晚写完日记,合上本子时,开口说道。林晚下意识地用手护住了日记本,
警惕地看了他一眼。“不必紧张,”顾言语气平淡,“在信息时代,
备份重要数据是基本操作。你的方法,很高效。
”他将其定义为一种“策略”和“高效操作”,成功削弱了其中的情感色彩和窥探意味。
林晚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了一些。“只是……不想再弄丢了。”她喃喃低语,
像是在对自己说。关键信息获取:研究对象存在“曾经丢失重要记忆/物品”的认知。
初步建立关于“失去”与“记录”的共识基础。与此同时,顾言发现,
林晚在周一对他的“初始陌生度”似乎在缓慢降低。虽然记忆依旧重置,
但那种纯粹的、对待入侵者的戒备,减少了。
她开始更快地接受他作为“可交流的同学”这一身份。是因为持续、稳定、非攻击性的接触,
降低了她的防御阈值?还是因为在他的干预下,她潜意识里某些被压抑的东西正在松动?
顾言无法确定,但他记录下了这一积极变化。
---5 数据交叉验证与模型修正韩朔那边的调查终于有了初步进展。“顾言,你看这个。
”一天放学后,韩朔将一张打印出来的旧新闻截图递给顾言。报道发生在四年前,
地点就在林晚初中学校附近的一个路口。一名叫陈雨薇的初中女生,
在放学路上为了救一个跑上马路的小男孩,被一辆货车刮倒,左腿骨折,伴有轻微脑震荡,
后因家庭原因转学。报道配图模糊,但能隐约看到事发地附近有一个蓝色的公共设施遮阳伞,
而报道中提及,当时有一位路过的女性第一时间上前帮忙并呼叫了救护车。
关键要素高度匹配:初中女生、救人、小男孩、车祸、蓝色遮阳伞、女性帮忙者。
“这个陈雨薇,我托人打听了一下,”韩朔压低声音,“她以前和林晚是同一个初中的,
而且……据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假设一验证度大幅提升。核心推论:研究对象林晚,
很可能目睹或间接经历了挚友陈雨薇因救人而受伤的事件,该事件对其造成了巨大心理冲击。
蓝色雨伞及类似背影成为创伤触发器。“但是,为什么会导致周期性的记忆重置?
”韩朔提出疑问,“目睹朋友救人受伤,虽然创伤很大,
但一般不至于……”顾言看着报道上“转学”两个字,眼神锐利。“关键可能不在于受伤,
而在于‘失去’和‘归因’。”顾言缓缓分析,“报道称陈雨薇转学。对于当时的林晚而言,
这可能意味着因这次事件永久地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她可能将朋友受伤乃至离开的原因,
部分归咎于自己例如,当时她是否在场却未能阻止?或者她认为自己本可以做些什么?。
这种强烈的自责和丧失感,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极限,
最终导致了这种极端的防御机制——通过定期遗忘所有可能带来类似伤害的‘朋友关系’,
来避免再次经历这种痛苦。”修正模型:记忆重置的本质,
是对“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失去—承受巨大痛苦”这一链式反应的强制性中断。周期为七天,
可能源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或其心理象征意义。谜团的核心逐渐清晰。但现在,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让林晚直面这个被她自己深深埋葬的真相?强行揭开,
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崩溃。顾言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推论,第一次感到,
纯粹的理性分析,在面对一颗破碎的心时,显得如此无力。他需要一个新的方案,
一个既能触及根源,又能提供足够安全感的方案。他合上笔记本,目光投向窗外。
下一个周一,即将到来。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6 定向干预与情感逻辑顾言设计了一个精密的“定向干预”计划。
他决定利用周一记忆重置后的“空白期”,进行引导性接触。这个周一,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