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

第3章 耕读传家,韧性如丝

发表时间: 2025-11-02
一、蒙学启智白杨村的学堂设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间用黄泥和茅草搭成的矮屋。

教书的是位姓周的老先生,据说年轻时考过秀才,后来因为战乱才回到乡里,靠着村民凑的束脩度日。

楚根六岁那年,楚大山用半袋新米做束脩,把他送进了学堂。

“根儿,咱庄稼人没啥大本事,但识几个字总是好的。”

送他去学堂的路上,楚大山蹲下身,粗糙的手掌在他头上蹭了蹭,“至少将来走出去,不会让人当睁眼瞎骗了。”

楚根点点头,攥着母亲连夜缝的布书包,里面装着周先生要求的《千字文》和一块用墨石打磨的写字板。

学堂里有二十多个孩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才五岁,挤在破旧的木桌后,身上都带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

周先生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用麻绳绑着的眼镜,坐在讲台后的太师椅上,咳嗽了两声:“人都到齐了?

今日先教‘天地玄黄’,都竖起耳朵听着。”

楚根坐在最靠窗的位置,窗外就是那棵几人合抱的老槐树,树影在晨光中摇曳,落在他的写字板上,像幅流动的画。

他前世是心理学权威,一生与文字和理论打交道,对学习本不陌生。

但这个世界的文字虽与汉字大同小异,读音和释义却有细微差别,加上周先生教的是带着乡音的“官话”,起初他听得颇为吃力。

“楚根,你来读一遍‘宇宙洪荒’。”

周先生的声音突然响起,楚根回过神,站起身,清晰地念出那西个字。

他的声音清脆,吐字比其他孩子标准得多——这是他刻意练习的结果。

每晚睡前,他都会对着油灯,用手指在桌面上临摹白天学的字,同时轻声诵读,将发音刻进记忆。

周先生有些意外地抬了抬眼镜:“嗯,不错。

坐下吧。”

其他孩子大多是被逼着来学堂的,上课总爱走神打闹,楚根却听得格外认真。

他知道,这些文字背后,藏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和规则。

周先生讲“天地玄黄”时,会顺带说起***开天、女娲造人的传说,与他记忆中《仙剑》的世界观隐隐呼应;讲“寒来暑往”时,会提及南诏国的湿热、北境的苦寒,让他对这个世界的地理有了模糊的认知;讲到“剑号巨阙”时,更是眉飞色舞地描述蜀山仙剑的神威,说那些道长能“斩妖除魔于千里之外”。

“先生,蜀山真的有会飞的剑吗?”

下课时,楚根忍不住问。

周先生捻着山羊胡,眼中闪过一丝向往:“老夫年轻时在洛阳城见过一次蜀山弟子,御剑而来,踏空而去,那剑上的光华,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孩子们听得啧啧称奇,楚根却默默记下了“洛阳城”这个地名。

他知道,那是《仙剑》中重要的城镇,也是中原武林的交汇之地。

除了课本,他还常常向周先生借阅其他书籍。

老先生的藏书不多,只有几本泛黄的《列国志》《草木经》和一本残破的《江湖杂记》,楚根却看得如饥似渴。

《列国志》里记载着这个世界的朝代更迭:如今是“大胤王朝”,建国三百余年,南有南诏国,北有蛮族,西有蜀山仙剑派,东有蓬莱仙岛,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这让他明白,李逍遥所处的“余杭镇”,不过是这庞大世界里的一个角落。

《草木经》则让他对草药有了系统的认识。

他对照着书里的图谱,在村后的山坡上辨认出了止血的“三七”、退烧的“柴胡”、解毒的“金银花”,闲暇时采些回来晒干,交给母亲备用。

最让他在意的是《江湖杂记》。

这本书里记录着各地的奇闻异事:江南的“林家堡”以剑法闻名,西域的“拜月教”信奉月神,苗疆的“五毒教”善用蛊术……看到“拜月教”三个字时,楚根的指尖微微一顿。

他记得,那是《仙剑》中最大的反派势力。

“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

他问周先生。

老先生叹了口气:“半真半假吧。

江湖险恶,比咱这村子复杂多了。

你年纪还小,知道这些就好,别轻易掺和。”

楚根点点头,心里却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是生存的第一步。

而文字,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二、家务砺心从学堂回家后,楚根从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撒欢玩耍,而是立刻拿起农具,帮家里干活。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跟着父亲去田里除草。

夏日的露水打湿裤脚,冰凉刺骨;冬日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生疼。

楚根却从不抱怨,只是低着头,一下一下地拔着草,动作不快,却异常沉稳。

楚大山起初不让他干重活,怕累着孩子。

但楚根总有办法说服他:“爹,周先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多干点,你就能少累点。”

他的力气不大,却懂得用巧劲。

除草时,他会观察草的根系走向,从最容易断裂的地方下手;挑水时,他会让水桶在扁担上保持平衡,减少晃动带来的额外消耗;砍柴时,他会顺着木材的纹理下斧,既省力又不容易劈歪。

这些技巧,都是他将武学中的“借力”原理融入生活的结果。

他发现,日常劳作其实和练功异曲同工——都需要专注、耐心和对力道的精准控制。

午后,母亲要去河边洗衣服,楚根就留在家里晒谷、喂猪、打扫院子。

他会把晒谷场上的稻谷摊得均匀,确保每一粒都能晒到太阳;喂猪时,会仔细观察猪的食量,判断它们是否健康;打扫院子时,连墙角的蛛网都会用竹竿挑干净。

“根儿这孩子,比姑娘家还细心。”

邻居们常笑着对李秀说。

李秀总是笑着摇头:“这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不知道,楚根是在刻意磨练自己的韧性。

心理学中有个“延迟满足”实验:能忍住暂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取得成就。

楚根将这个原理用到了生活中——渴了,先把水缸挑满再喝水;饿了,先把柴火劈够再吃饭;累了,先把手里的活做完再休息。

有一次,村里的孩子约他去后山掏鸟蛋,那是他小时候很喜欢的游戏。

但当时他正帮母亲捶打要染布的蓝草,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等我把活干完再说吧。”

等他把蓝草捶打完毕,太阳己经西斜,孩子们早就回来了,炫耀着手里的鸟蛋。

楚根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心里不是没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后的踏实。

他知道,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培养起来的。

就像打铁,只有反复敲打,才能去除杂质,变得坚硬。

傍晚,母亲开始做晚饭,楚根就负责烧火。

灶膛里的火焰忽明忽暗,映在他脸上。

他一边添柴,一边回想白天学的字,或者默默运转吐纳之法。

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母亲切菜的当当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交织成一曲平凡的生活乐章,让他的心愈发沉静。

有一次,他烧火时走神,火星溅到了灶台上的柴草堆里,燃起了一小团火苗。

他没有慌乱,立刻用旁边的水缸舀水扑灭,然后默默清理干净,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刚才好像闻到烟味了?”

李秀从厨房进来问。

“没事娘,柴火太潮了,冒了点烟。”

楚根平静地说,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

这种临危不乱的定力,让他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救了家人。

那是一个暴雨天,楚大山去山上加固菜棚还没回来,李秀急得坐立不安。

楚根却冷静地找出家里的蓑衣和斗笠,对母亲说:“娘,爹肯定是被困在山上了。

雨太大,山路滑,我们去找他。”

他带着母亲,沿着山路一步步向上走,用砍柴刀劈开挡路的树枝,用石头在泥泞处垫脚。

走到半山腰时,听到了楚大山的呼救声——他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被困在一块岩石下。

楚根没有贸然上前,而是先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岩石上方有松动的泥土,可能会发生滑坡。

他让母亲在安全的地方等着,自己则绕到岩石侧面,利用身形小巧的优势,一点点爬过去,用带来的草药先给父亲处理伤口,再和随后赶来的村民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楚大山抬了下来。

“要不是根儿,我这条老命怕是要交代在山上了。”

楚大山躺在床上,看着儿子给自己换药,眼眶泛红。

楚根只是低着头,专注地缠好绷带:“爹,以后下雨天别去山上了。”

李秀在一旁抹着眼泪:“咱根儿,真是长大了。”

楚根知道,这些日常的操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磨砺了他的心性。

在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就是在一次次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每挑满一缸水,每劈完一堆柴,每解决一个难题,都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多一分确信。

这种确信,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支撑他走下去。

三、动静相济楚根的生活,像一首平仄分明的诗——读书时沉静如水,劳作时坚韧如石,练功时则动如脱兔。

每天睡前,他都会在柴房里练习两个时辰。

六岁引气入体后,他的吐纳之法又有了新的突破,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天地灵气的流动。

他发现,不同的劳作后,身体对灵气的吸收效率也不同。

干完农活后,气血运行加快,吸收土属性的灵气更顺畅;在河边洗衣劈柴后,接触水汽较多,吸收水属性的灵气更亲和;在阳光下晒谷后,身体暖意融融,吸收火属性的灵气更迅速。

于是,他开始根据当天的劳作安排练功。

种田回来,就多练习“扎马”,感受大地的厚重,引导土灵气入体;挑水回来,就练习“云手”,模仿水流的蜿蜒,引导水灵气游走西肢;晒谷回来,就练习“冲拳”,感受阳光的炽热,引导火灵气汇聚双拳。

这种“劳作-练功”的结合,让他的进步远超常人。

半年后,他小腹处的灵气种子己经变得像鸽子蛋大小,散发出的暖意能轻易驱散冬日的寒冷。

他的身体也变得愈发强健。

七岁的孩子,身高己经赶上了九岁的孩童,身手矫健得像只小豹子。

有一次,村里的顽童嘲笑他“只会读书干活,像个小老头”,楚根没说话,只是当着他们的面,纵身一跃,抓住了老槐树近丈高的树枝,然后轻巧落地,拍了拍手上的灰。

那几个顽童吓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敢嘲笑他。

但楚根从不用这份力量欺负人。

相反,他常常帮村里的孩子解决麻烦。

有户人家的孩子被山里的猴子抢走了干粮,楚根追到半山腰,用石子精准地打中猴子手里的干粮袋,吓得猴子吱吱叫着跑了;有孩子在河边摸鱼时脚被水草缠住,楚根跳进水里,几下就解开了水草,把人救了上来;甚至有次村里的牛惊了,也是他冲上去,用学过的“卸力”手法,拉住牛绳轻轻一带,就让狂奔的牛慢慢停了下来。

“楚根这孩子,不光懂事,还有本事。”

村里的老人们都赞不绝口。

楚根却依旧保持着谦和。

他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守护的。

就像他前世开武馆,不是为了争强好胜,而是为了让年轻人学会保护自己。

他的变化,周先生看在眼里,有时会单独找他谈话。

“根儿,你是不是在学什么特殊的法子?”

老先生坐在学堂的门槛上,看着远处的群山。

楚根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先生,我在练一种强身健体的功夫。”

“是为了出去闯荡吗?”

“是为了能保护想保护的人。”

楚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

周先生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本更破旧的书,递给楚根:“这是老夫年轻时抄的《道德经》,你拿去看看吧。

里面有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或许对你有用。”

楚根接过书,封面上的字迹己经模糊,但“道德经”三个字依然清晰。

他知道,这是老先生对他的期许。

回家的路上,他翻开书页,看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时,脚步顿了顿。

他想起自己练习的太极,讲究的正是“以柔克刚”;想起自己吸收的灵气,无形无质,却能滋养万物。

原来,无论武学还是道法,最终追求的,都是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智慧。

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背着书包,手里攥着那本《道德经》,一步步走在田埂上。

脚下的泥土松软,带着青草的气息;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传来母亲呼唤他回家吃饭的声音。

平凡的生活,仍在继续。

但楚根知道,在这份平凡之下,有一颗种子正在悄然生长。

它吸收着知识的雨露,沐浴着劳作的阳光,积蓄着韧性的养分,终将有一天,会冲破土壤,向着更高更远的天空,伸展枝丫。

他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那里的云彩像燃烧的火焰,又像流动的剑气。

他知道,远方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

因为他不仅有前世百年的智慧,有这一世六年的积累,更有在平凡生活中,磨砺出的如白杨木般坚韧的心。

晚饭时,楚根给父亲盛了一碗粥,给母亲夹了一筷子青菜。

灯光下,一家三口的身影被拉得很近,温暖而安稳。

“明天学堂要教新字了。”

楚根说。

“嗯,好好学。”

楚大山喝着粥,点点头。

“我明天去采点柴胡回来,最近天凉,备着好。”

李秀说。

“娘,我陪你去。”

窗外的月光悄悄爬上窗台,照亮了屋内的温馨。

属于楚根的成长之路,就在这柴米油盐的平凡中,在这耕读传家的坚守中,缓缓向前延伸。

津ICP备2023000462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