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乔安将那份厚厚的分析报告放在了王经理的桌上。
王经理眼皮都没抬,只用指尖敲了敲桌面上另一份积满灰尘的文件夹,推到她面前。
“既然你这么能干,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
文件夹上写着西个字——“城市回响”。
旁边的莉莉悄悄探过头,对她做了个口型:烂摊子。
王经理慢悠悠地喝了口茶,这才开了金口:“这是公司早年的一个公益形象项目,搁置很久了。
你把它捡起来,做个新方案出来。
周五下班前,我要看到结果。”
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几道同情的目光投向乔安。
“城市回响”项目在星创内部是出了名的“谁碰谁死”,前后换了三任项目经理,砸进去的钱不少,却连个水花都没见着。
现在,王胖子竟然把这口锅甩给了一个新来的助理,还只给三天时间,连个帮手都不配。
这己经不是刁难,是明摆着要逼她走人。
“王经理,”乔安平静地翻开文件夹,“项目资料不全,而且我需要市场调研的预算和人手支持。”
王经理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她:“有本事的人,一个人顶一个团队。
没本事,给你一个师也白搭。
乔安,别让我失望,霍总那边可还看着呢。”
他又把霍云琛搬了出来,像一座山压在乔安头顶。
乔安没再多说一个字,抱着那份文件夹回到了自己的工位。
打开文件,她只看了十分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项目谁碰谁死。
里面的数据混乱不堪,前后矛盾,项目逻辑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是笔糊涂账。
她没有去抱怨,也没有表现出丝毫为难。
整个下午,她都在默默地梳理那些乱麻般的文件。
下班后,同事们都走了,乔安的身影却出现在了海城最大的市立图书馆。
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与城市社区、文化推广相关的所有资料。
从泛黄的旧报纸到最新的行业期刊,她翻阅的速度快得惊人,强大的记忆力让她能迅速抓取关键信息,并在脑中构建出完整的逻辑链。
深夜,在一家二十西小时营业的咖啡馆里,乔安摊开笔记本,开始重新解构整个项目。
当她将一份从图书馆数据库里调出的,关于海城早期社区商业扶持计划的旧档案,与“城市回响”的初始立项书放在一起比对时,她的指尖猛地顿住了。
在扶持计划的合作企业名单里,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乔氏集团。
原来,“城市回响”最初的雏形,竟是星创早期为了抱上乔氏集团大腿,主动承接的一个边缘合作项目。
只是后来乔家倒了,这个项目也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儿。
一瞬间,冰冷的企划文字仿佛带上了温度,那是属于过去的,属于乔家的温度。
乔安的鼻尖微微发酸,但眼中却燃起了一簇更亮的火。
这不再是一份逼她走人的烂摊子,这是父亲曾经认可过的项目,是乔氏留下的零星碎片。
她深吸一口气,将原本只想修修补补的方案彻底推翻,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以新媒体矩阵为核心的沉浸式城市记忆唤醒计划。
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方案,在她脑中逐渐成型。
周三的部门例会上,在汇报完常规工作后,乔安站了起来。
“王经理,关于‘城市回响’项目,我有一个初步的构想。”
不等她往下说,王经理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打断了她:“构想?
你一个助理,先把资料看明白了再说。
别好高骛远,路还没走稳就想跑了?
下一个!”
周围传来几声压抑的低笑。
乔安默默坐下,握着水杯的手指紧了紧,却没有再争辩。
她知道,跟王总这种人,说再多也是徒劳。
行动,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夜深了,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个人。
乔安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海城金融区璀璨的灯火,每一盏灯都代表着一个不眠的野心。
她曾经站在比这里高得多的地方,俯瞰这片灯海。
如今,她身处谷底,仰望同一片星空。
没关系。
乔安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弧度。
爸,你看。
他们丢掉的,我一件一件,亲手给你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