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主角是冯老七林深的其它小说《打入盗墓团伙的电视剧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其它小作者“猫之七命”所主要讲述的是:第一章:阴影初现林深盯着电脑屏幕上那张模糊不清的照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照片上是件青铜器的一绿锈斑但精致的纹路依然可见——这是今早线人发来的“样品照”,据说是新鲜出土的“坑货”。作为《深度周刊》的调查记他见过太多文物被非法交易的案但这一线索直指一个在巢湖一带活跃的盗墓团窗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办公室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远处复印机的嗡林深揉了揉太阳父亲的身影不...
主角:冯老七,林深 更新:2025-11-09 20:37:1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阴影初现林深盯着电脑屏幕上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照片上是件青铜器的一角,绿锈斑驳,
但精致的纹路依然可见——这是今早线人发来的“样品照”,据说是新鲜出土的“坑货”。
作为《深度周刊》的调查记者,他见过太多文物被非法交易的案例,但这一次,
线索直指一个在巢湖一带活跃的盗墓团伙。窗外,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
办公室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远处复印机的嗡鸣。林深揉了揉太阳穴,
父亲的身影不合时宜地浮现在脑海。那个在考古工地上度过大半生的老人,
若知道这些承载历史的器物被如此粗暴地从墓中拽出,只为换作钞票,该有多心痛。
“又接新案子了?”同事小李探头问道,打断了林深的思绪。“嗯,可能和文物有关。
”林深关掉图片窗口,轻描淡写地回应。多年调查记者的本能让他习惯性地保密,
尤其是在行动初期。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墓穴中的未知,
而是活生生的人心——这是父亲生前常说的话,此刻在他心中响起。下班后,
林深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城西的古玩市场。这里鱼龙混杂,
是他获取线索的重要场所。他假意端详一件仿古玉器,用余光观察周围。
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在不同摊位间徘徊,低声交谈着“新坑”“土质”之类的行话。
林深不动声色地靠近,
捉到只言片语:“冯老七……放王岗……宋墓……”这些零碎信息与他手中的线索悄然重合。
当晚,林深在自家狭小的书房里整理资料。
墙壁上贴满了巢湖地区的地图、古墓分布图和各种人物关系图。
他拨通了退休警官老陈的电话,这位曾经的文物犯罪调查专家是他最重要的信息源和导师。
“放王岗那边,确实不太平。”老陈在电话那头声音低沉,“有个叫冯老七的,肥西人,
据说有七八年盗墓经验,非常谨慎。他们最近在‘招兵买马’,应该是盯上大墓了。
”老陈提醒林深,这类团伙多为亡命之徒,为钱什么都干得出来,
之前甚至有盗墓贼为独吞财物将同伙活埋墓中的案例。挂断电话,林深陷入沉思。
他翻开父亲留下的考古笔记,发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各种墓葬结构和文物保护知识。
他曾怨恨父亲将更多热情给予地下死物而非家庭,但成为记者后,
尤其是接触文物犯罪报道以来,他开始理解父亲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之心。
潜入盗墓团伙无疑风险极大。这些人心狠手辣,对陌生人极其警惕。
报道过盗墓现象的记者提到,盗墓者通常有“晚上不睡觉”的职业习惯,生性多疑。
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但想到那些被野蛮盗掘的古墓、被破坏的考古现场、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如果他的报道能阻止一批文物被非法贩卖,
能引起社会对文物保护更多的关注,那么冒险是值得的。第二天,
林深向主编汇报了初步计划。主编起初强烈反对,担心安全问题,
但在林深的坚持和详细方案说服下,最终勉强同意,但强调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
并要求林深定期汇报进展。准备过程紧张而细致。林深伪造了落魄古董商人的身份,
精心设计了背景故事和言行举止。他恶补了文物知识,特别是宋墓和汉墓常见器物的特点。
线人帮忙安排了与团伙底层成员的初次接触,
地点约在巢湖学院附近的一个小茶馆——一个中立而公开的场所。约定见面的前一天晚上,
林深失眠了。他检查了隐藏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确保万无一失。
脑海中预演着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应对策略。恐惧感依然存在,如同冰冷的蛇缠绕在心头,
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亢奋的坚定。他想起父亲曾说,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尽管害怕,
依然选择前行。保护那些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这是他选择的路。清晨,林深站在镜子前,
仔细调整自己的表情,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急于寻找发财机会的古董贩子,
而不是一个内心充满使命感的记者。窗外,天色微亮,城市尚未完全苏醒。他深吸一口气,
拿起简单的行囊,里面除了必要的工具,还有父亲那本早已翻旧的考古笔记。
这不仅是他伪装的道具,更是他的精神护身符。“我们挂念你。
”主编的临行短信简单而沉重。林深知道,从他踏入巢湖学院门口,
走向那个被称为冯老七的盗墓贼的那一刻起,他将面对的不仅是地下的黑暗墓穴,
更是人性的贪婪深渊。而他的笔,将是揭开这一切的唯一光亮。
第二章:入伙考验林深第一次踏入盗墓团伙的巢穴,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
他必须用精心编织的谎言赢得凶徒的信任,而一次失误就可能让他永远沉睡在古墓之中。
巢湖学院门口的梧桐树下,林深不停地看着手机时间。比约定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分钟,
冯老七依旧没有出现。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被识破,或是对方在暗处观察他。
这种等待比直面危险更折磨人,每一秒都在啃噬着他的信心。正当他考虑是否要离开时,
一辆沾满泥土的摩托车停在他面前。骑车的男人摘下头盔,露出一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
他皮带上的泥土和指甲缝里的黑色污垢,与线人描述的特征完全一致。这就是冯老七。
“上车。”冯老七的眼神又冷又毒,短短两个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林深压制住内心的紧张,笨拙地跨上摩托车后座。
他刻意表现出不习惯乘坐这种交通工具的姿态,
这是他为“落魄古董商人”身份设计的行为细节。摩托车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颠簸前行,
最终停在一处偏僻的农家院落前。院子里散落着矿泉水瓶和方便面包装,屋内一片狼藉,
与一般农民家不同的是,墙角堆着的几把洛阳铲和几卷粗绳格外显眼。
冯老七将头盔随手一扔,突然转身盯着林深:“听说你在合肥做过古董生意,
怎么想到巢湖这穷乡僻壤来了?”这是第一道考题。林深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
苦笑着摇头:“城里生意不好做,真货难找,假货难卖。
有朋友说巢湖这边偶尔能收到‘土货’,想来碰碰运气。”他故意使用“土货”这一行话,
但又不显得过于熟练。冯老七哼了一声,不置可否。他递给林深一瓶矿泉水,
自己先开了一瓶,看似随意地喝着,眼睛却始终没离开林深的脸。林深知道,
这是最基本的试探——如果他过于谨慎不敢喝,就会暴露心虚;如果喝得太急,
又不符合一个常年在外行商的古董商人的老练。他坦然接过,
喝了两口后自然地将瓶子放在一旁。“去看看货?”冯老七突然提议。林深心里一紧,
但表面保持平静:“七哥方便就行。”冯老七带他来到院子后面的一片玉米地。
在齐膝深的杂草中,一个被巧妙掩盖的盗洞呈现在眼前。洞口约摸仅容一人通过,深不见底,
旁边堆着新鲜的泥土。“这是宋墓,土质硬,里面还有不少硬石。
”冯老七用脚踢了踢洞边的土块,“干我们这行,胆子要大,心要细。最怕的不是警察,
而是找错人。”最后一句话明显带着警告意味。林深感到后背一阵发凉,
但强迫自己表现出专业兴趣:“宋代墓葬多有精美随葬品,特别是湖州窑的瓷器,
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冯老七眼睛微眯,突然改变话题:“上网去吧,这里热死了。
”在网吧,冯老七假装无意地拿过林深的身份证,仔细端详后又递还。林深知道,
这是查证他身份真伪的关键时刻。他伪造的证件能否经得起查验,将决定他能否继续卧底,
甚至能否安全离开。更令人紧张的是,冯老七在旁边不时侧瞥,试图窥视他的聊天内容。
林深不得不退出几个可能引起怀疑的聊天群,这些群是他平日与同行交流的渠道,
但此刻却可能成为暴露他记者身份的隐患。从网吧出来后,冯老七带他到一家小饭店喝酒。
酒量很好的冯老七频频举杯,林深勉强应付着,既要保持清醒,又不能显得过于戒备。
酒精作用下,冯老七的话多了起来,但眼睛里仍不时闪现出又冷又毒的光。“干我们这行,
最怕两种人:警察和记者。”冯老七突然凑近,酒气喷在林深脸上,“前者要抓我们,
后者要挟我们。你说,哪种更可恶?”林深心跳加速,但表面不动声色:“都是混口饭吃。
不过我觉得,记者更可恶,他们总喜欢把事情复杂化。”冯老七哈哈大笑,
用力拍着林深的肩膀:“说得对!来,再干一杯!”酒后,
冯老七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带林深去看了他们之前挖了一半的汉墓。
盗洞已打了10多米深,但洞里出现积水,冯老七解释说再挖可能塌方,只好放弃了。
这一举动既是对林深的进一步试探,也是展示团伙“实力”的方式。当晚,
林深被安排在冯老七狭小的出租屋过夜。蚊虫乱飞,闷热难耐,
但比物理环境更折磨人的是心理压力。冯老七就睡在对面床上,床上不时传来“嘎吱”声,
表明他也没有睡着。对于盗墓贼来说,晚上不睡觉几乎是职业习惯。林深紧闭双眼,
假装熟睡,内心却在飞速思考。父亲的身影和话语一次次浮现在脑海:“真正的考古工作者,
是历史的守护者;而盗墓贼,是历史的掠夺者。”现在,
他正与这些“历史的掠夺者”共处一室,肩负着揭露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第二天清晨,冯老七突然推醒林深:“今天有活干,晚上去放王岗。”林深知道,
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他不仅要面对黑暗的墓穴,更要面对人性的深渊。在盗墓这个行当里,
利益的诱惑常常大于人性的底线。第三章:墓下惊魂月光下的放王岗,
乌鸦的怪叫与风声交织。林深手握冰冷的铁锹,第一次真正参与盗墓行动。
他不仅要面对墓穴的黑暗,更要应对同伙的怀疑,每一步都可能是致命的。
深夜的放王岗被一片诡异的寂静笼罩,只有风吹过草丛的沙沙声和远处乌鸦的间断啼叫。
林深跟在冯老七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齐膝深的杂草中穿行。
与他同行的还有团伙新加入的两名成员——从陕西汉中赶来的小马和从江苏无锡来的阿斌,
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就是这里了。”冯老七突然停下脚步,
用脚点了点地面。林深观察着冯老七的一举一动,
这个经验丰富的盗墓贼首先从包里拿出三支香烟,点燃后插在盗洞旁。诡异的是,
并没有祭拜的言语,只是纯粹的机械动作。“搞这行久了,总得有点讲究。
”冯老七瞥见林深的目光,简短地解释道。盗墓工作开始了。冯老七的技术娴熟,
他使用洛阳铲探明墓室位置后,小马和阿斌开始用铁锹挖掘。
林深被安排负责清理挖出的泥土,并确保不在地上留下明显的拖痕。“草上不能留下印记,
否则容易被发现。”冯老七严厉地警告。挖掘过程中,
谨慎非同一般——他喝矿泉水后会将瓶身和瓶盖分开丢弃;凌晨12点前绝不允许同伙下山,
担心惊动山脚下的村民。这些细节让林深意识到,这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而是有严密纪律的职业犯罪团伙。墓穴的挖掘异常艰难。宋墓的土质坚硬,
且土层中夹杂着许多硬石,一个多小时才打出一尺多深的小坑。林深的手掌很快磨出了水泡,
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冯老七那双“又冷又毒”的眼睛时常瞥向他,
审视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林哥,你以前干过这行吗?”休息间隙,小马递给林深一支烟,
试探性地问道。林深接过烟,按照自己伪装的身份回应:“做过几年古董生意,
但亲自下墓还是头一回。”他刻意让自己的语气带着一丝紧张和不确定,
这反而增加了可信度。“放心吧,跟着七哥混,保管能发财。”阿斌插嘴道,
语气中满是对冯老七的崇拜。就在这时,冯老七的手机突然响起。简短通话后,
他宣布:“我要去杭州看一块价值三百万的玉脂料,你们继续干,等我回来。
”冯老七的突然离开让林深感到不安,但他也意识到这是收集更多证据的机会。
第三次盗掘时,意外发生了。当盗洞打到约半米深时,小马的铁锹碰到了坚硬的东西。
众人兴奋起来,以为找到了墓室结构。但进一步挖掘后,他们发现那只是一块巨大的岩石,
挡住了前进路线。“让我看看。”林深鼓起勇气说道。他下到盗洞底部,用手触摸岩石表面,
又仔细观察周围的土质。凭借父亲的考古笔记中学到的知识,
他判断这可能是宋代墓葬常用的防护结构。“这不是天然岩石,是人工铺设的护墓石。
”林深解释道,“应该从侧面绕过去,不能硬闯。
”这一专业判断让在场的盗墓贼们刮目相看,连小马和阿斌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敬意。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