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警局技术科的实验室里,白色灯光亮得近乎刺眼,空气里弥漫着试剂与消毒水混合的刺鼻气味,冰冷的金属操作台反射着冷光。
林墨站在操作台旁,目光紧紧锁定在技术科科长老周的手上。
他正戴着无菌手套,用镊子小心翼翼夹起一粒指甲盖大小的蓝色晶体。
那晶体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冷光,像一块被冻住的深海海水,透着令人心悸的寒意。
这是从码头仓库缴获的“蓝冰”,也是目前案件唯一的突破口。
“林队,你来得正好,初步检测结果刚出来。”
老周推了推鼻梁上的防蓝光眼镜,指着身后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条,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凝重,“纯度高达94%,这是我从业二十年以来,见过纯度最高的合成毒品。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市面上普通的新型合成毒品,纯度撑死了也就60%,这‘蓝冰’足足高出三十西个百分点,成瘾性和毒性都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94%?”
林墨皱起眉头,伸手接过老周递来的检测报告,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栏,“之前我们破获的那起‘冰魄’贩毒案,纯度最高也才70%,当时就觉得工艺够精细了,没想到这‘蓝冰’更离谱。”
老周点点头,转身走向墙角的冷藏柜。
厚重的玻璃门拉开时,冷气“嘶”地一声涌出来。
他从里面取出一个密封的玻璃管——管内装着少量“蓝冰”溶解后的液体,淡蓝色的液体在管内轻轻晃动,像掺了颜料的水,却透着致命的危险。
“更棘手的是成分,我们通过质谱仪检测,发现里面含有三种新型化学物质。”
他将玻璃管放在操作台上,指着旁边的分析报告。
“第一种是α-羟基苯乙胺,第二种是β-甲基苯丙胺衍生物,这两种物质在国内的易制毒化学品名录里都有登记,但第三种成分,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其分子结构,国内没有任何相关的制毒工艺记录,连国际禁毒数据库里都查不到匹配项。”
林墨俯身凑近玻璃管,看着里面微微泛蓝的液体,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慢慢沉了下去。
“你的意思是,这‘蓝冰’不是国内制作的?”
“几乎可以肯定是境外流入的。”
老周的语气十分笃定,他拿起镊子夹起一片载玻片,上面放着一粒“蓝冰”晶体,递到林墨面前。
“你看这晶体结构,边缘光滑得像经过精密打磨,没有任何杂质和气泡,说明制作过程中不仅用了专业的提纯设备,还经过了多次结晶处理,这绝不是小作坊能做到的。”
“而且这三种成分的配比极其精准,差0.1个百分点就可能导致毒品失效或者产生剧毒,背后肯定有专业的制毒团队,甚至可能有化学领域的专家参与研发。”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张野抱着笔记本电脑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明显的凝重,额角还沾着一层薄汗。
“林队,有新发现。”
他将电脑放在操作台上,快速点开一个文档,“我查了近五年的全国禁毒数据库,国内没有任何关于‘蓝冰’的记录,倒是在去年东南亚禁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里,提到过一种类似的新型毒品,代号‘冰蓝’。”
“东南亚?”
林墨立刻凑过去,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
告里附带着一张“冰蓝”的实物照片,和“蓝冰”相比,颜色更浅,呈淡蓝色,晶体也更粗糙,表面还有明显的颗粒感。
“难道‘蓝冰’是‘冰蓝’的升级版?”
“有很大可能。”
老周凑过来,指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对比图,“我们技术科己经把‘蓝冰’和‘冰蓝’的分子结构做了对比,发现‘蓝冰’比‘冰蓝’多了两种修饰基团,这两种基团不仅能提高毒品的稳定性,还能增强毒性和成瘾性。
根据我们做的动物实验数据,给小白鼠注射‘蓝冰’后,十分钟内就会出现狂躁攻击症状,三十分钟后呼吸衰竭,致死剂量比‘冰蓝’低30%,也就是说,更少的量就能致命。”
林墨的脸色愈发凝重,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码头仓库里的场景——堆积如山的毒品箱,每个箱子里都装满了这样的“蓝冰”,足足两百公斤。
如果这些毒品流入市场,按照每粒0.1克的剂量计算,能毒害两百万人,后果不堪设想。
“老周,能不能通过这些化学物质,追踪到制毒源头?
比如这些原料的产地、供应商,或者生产设备的来源?”
老周摇了摇头,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难,太难了。
这三种化学物质虽然是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很严,但黑市上的流通渠道太多了。
尤其是那两种己知成分,全球有十几个国家的化工厂都能生产,通过层层转卖,根本查不到最终流向。
至于生产设备,可能是改装过的医用提纯仪,也可能是工业级结晶罐,同样无法锁定源头。”
他顿了顿,指了指桌上的玻璃管,“至于那第三种未知成分,我们还在做核磁共振分析,至少需要三天才能解析出完整的分子结构,到时候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林墨点点头,没有再追问。
她知道技术科己经尽了最大努力,这种跨国制毒、跨境走私的案件,溯源本就困难重重,更何况对方还在不断升级毒品配方,销毁痕迹。
她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外面的天空阴沉得像一块浸了水的灰布,风裹着细碎的雨丝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她心头的迷雾。
蝰蛇背后神秘的“幽灵”、纯度高达94%的“蓝冰”、隐藏在境外的专业制毒团队,还有东南亚的“冰蓝”毒品……这些线索像一团乱麻,缠绕在一起,让她一时有些无从下手。
她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还残留着卷宗纸张的粗糙触感。
三年前师兄陈峰殉职时,追查的也是一种来源不明的新型毒品,当时的线索同样指向境外,只是后来因为证据不足,案子成了悬案。
“对了林队,还有个意外发现。”
老周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林墨的思绪。
他指着操作台上的放大镜,示意林墨过去看看,“你仔细看这‘蓝冰’的表面,有很细微的刻痕,不借助放大镜根本发现不了。”
林墨立刻走过去,俯身透过放大镜观。
蓝色晶体表面,果然有几道极其细小的刻痕,深浅均匀,间距一致,组成了一个模糊的三角形图案。
这个图案让她心头猛地一跳,和她在陈峰殉职案卷宗里看到的标记,隐隐有些相似,只是这个图案更简单,像是未完成的半成品,没有当年那个标记里的闪电纹路。
“这刻痕是制作过程中不小心留下的,还是故意刻上去的?”
林墨首起身,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
“肯定是故意的。”
老周拿起另一片载玻片,上面同样放着一粒“蓝冰”。
“我们随机抽检了二十粒‘蓝冰’,每一粒表面都有这样的刻痕,只是图案略有不同,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十字形,刻痕的深度和角度都很规整,明显是人为刻画的。
我推测,这可能是某个标记,用来区分毒品的批次、产地,或者是给下家的接头暗号。”
林墨心里一动,立刻拿出手机,从相册里翻出陈峰案卷宗的照片。
那是一张毒品包装袋的特写,上面的三角形标记里刻着一道闪电,边缘因为保存时间过长有些模糊,却和“蓝冰”上的刻痕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她将手机屏幕放在放大镜旁,两张图并放在一起,心脏像是被重锤击中,突突地跳个不停。
“张野,你立刻查一下,东南亚禁毒报告里提到的‘冰蓝’,有没有类似的刻痕或标记?”
林墨转身对张野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张野不敢耽搁,立刻操作电脑,调出东南亚禁毒署的详细报告,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逐字逐句地翻阅着。
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嗡鸣,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过了几分钟,张野停下动作,抬起头摇了摇头:“没有,报告里只详细记录了‘冰蓝’的成分、纯度和查获地点,没有任何关于标记或刻痕的描述。
我猜,‘蓝冰’可能是‘冰蓝’的升级版,不仅成分做了改进,连标记也做了简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身份。”
林墨点点头,心里的猜测越来越清晰——“蓝冰”和陈峰当年追查的毒品,绝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年前陈峰殉职,案子没能破获,如今“蓝冰”出现,标记相似,产地都指向境外,背后都有神秘势力操控,这绝不是巧合。
“老周,未知成分的解析一定要尽快,有任何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我。”
林墨转身对老周叮嘱道,语气坚定,“张野,你继续深挖‘冰蓝’的相关信息,尤其是生产它的制毒团队,还有东南亚禁毒署当年的追查记录,看看能不能找到和‘幽灵’有关的线索。
另外,再查一下三年前陈峰案里的毒品成分,对比一下和‘蓝冰’有没有关联。”
“明白!”
两人齐声应道,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