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他那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出租屋,陈默内心的波澜仍未平息。
系统带来的信息洪流虽然暂时退去,但他知道,世界在他眼中己经永久地改变了。
他没有开灯,在黑暗中坐下,任由窗外城市的霓虹将光影投在墙上。
他需要整理思绪,更需要理解这个“深度认知系统”的运作方式。
“系统?”
他在心中默念。
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简洁、半透明的蓝色界面,如同科幻电影中的AR投影,但与现实完美融合。
深度认知系统 - 宿主:陈默当前等级:LV1 (洞察初启)经验值:15/100核心能力:初级解析 (可解析简单商品、基础话术、浅层策略)可用模块:信息洞察 | 逻辑推演 | 问题分析 (未解锁) | 策略架构 (未解锁)经验值?
看来使用能力、获取新知就能升级。
那15点经验,大概来自于他刚才在便利店和路上看到的那些解析。
他的目光聚焦在信息洞察模块上,心念一动。
界面切换,出现了一个搜索框般的输入栏,旁边有小字说明:可对视野内或明确记忆中的对象进行信息洞察。
一个想法冒了出来。
他回忆着公司楼下那家咖啡店的菜单,尤其是那款他偶尔会买来“犒劳”自己的——35元的“精品手冲咖啡”。
当他集中精神回想时,关于那杯咖啡的详细信息流,如同被检索出的档案,清晰地呈现在界面上:商品:精品手冲咖啡 (晨曦豆)原材料成本:咖啡豆 (进口次级) 约4元,杯具/滤纸等 约1元。
固定成本分摊:租金/人工/水电/设备折旧 约8元。
营销与品牌溢价:15元。
定价策略: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
陈默注意到这个陌生的词汇。
当他注意力集中于此,系统立刻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仿佛一本随身的百科全书:价格锚点 (Price Anchoring):认知偏差的一种。
指人在决策时,会过分依赖最早获得的第一条信息(即“锚点”),来对后续信息进行判断。
紧接着,一段逻辑推演在界面下方展开,如同思维导图:咖啡店定价逻辑推演:1. 设定“锚点”: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一款“限量瑰夏手冲”,价格 128元。
此商品并非主力销售品,其主要功能是充当价格锚点。
2. 建立参照系:顾客看到128元的咖啡后,会产生“这家店的咖啡价值很高”的潜意识认知。
3. 目标产品定位:此时,35元的“精品手冲”出现在锚点旁边。
在128元的对比下,35元显得“合理”甚至“实惠”。
4. 引导决策:顾客潜意识会进行对比:“虽然128元的喝不起,但35元的‘精品’似乎可以体验一下。”
从而忽略了这杯咖啡本身的成本可能不足10元。
5. 结果:成功将顾客的心理价位从十几元的普通咖啡,提升至三十元以上的“精品”区间。
原来如此!
陈默恍然大悟,感觉一扇新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了。
他过去就是那个被“锚定”的人!
看到128元的咖啡,再看到35元的,确实会产生“性价比不错”的错觉。
这不仅仅是咖啡,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想到了商场里,摆在奢侈品旁边的“轻奢”品牌;想到了电商平台上,先提价再打折的“史低”优惠;想到了健身房年卡旁边,显得“格外划算”的私教课套餐……所有这些,都在利用一个简单的心理陷阱,悄无声息地重塑着他的价值判断,让他心甘情愿地掏出更多的钱。
“所以,所谓的‘折扣’、‘优惠’,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让利,而是一种精密的心理操控术?”
陈默低声自语,感到一阵寒意。
系统界面闪烁了一下,似乎在肯定他的思考。
经验值+5。
宿主初步理解‘价格锚点’概念,并完成一次有效的逻辑关联。
经验值提升了。
看来,不仅仅是“看”,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关联”。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再次俯瞰这座城市。
此刻,那些流光溢彩的广告牌、促销横幅,在他眼中不再是诱惑,而是一个个标注着复杂公式和心理学原理的“战场”。
资本的武器,是信息和认知。
而他,刚刚拿到了第一本“武器图鉴”。
他不再感到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探索欲。
他想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规则”潜藏在日常之下?
他又该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摆脱自己被收割的命运,甚至……反客为主?
陈默拿起手机,看着林薇刚刚回复的消息:“好呀,周末见。
你……没事吧?
感觉你有点不一样。”
他笑了笑,回复道:“我很好,从未这么好过。
只是想明白了很多事。”
他放下手机,目光变得锐利而专注。
深度思考,才刚刚开始。
他要解析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这整个由资本编织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世界运行逻辑。
他的第一个实战目标,或许可以从帮助那个在便利店门口摆摊、愁眉苦脸卖关东煮的大叔开始?
系统显示,他的利润率低得可怜,而且选址逻辑存在明显问题……一个清晰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