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推开教学楼防火门时,工具包外侧的金属扣刮过门框边缘,发出短促的摩擦声。
他脚步未停,走廊顶灯的光线斜切下来,落在飞行夹克左肩的航模社团徽标上。
前方公告栏前己聚集数名学生,正踮脚查看新贴出的招新测试安排表。
他穿过人群,目光扫过名单末尾的“三维空间感知力测试”项,确认自己的编号己被列入上午场次。
考场设在主楼东翼B307室,门口己有监考员核对身份。
他刷卡进入,室内六台球形感知舱呈环形排列,舱体外壳泛着冷灰光泽。
测试开始前五分钟,赵天翔步入考场。
他整理领带的动作很慢,左手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口袋边缘。
落座后,他翻开评分手册,在陈御风的名字下方预先画了一道横线。
第一轮是静态定位反应测试。
舱内投影生成动态坐标点阵,要求受测者在毫秒级时间内判断位移轨迹。
陈御风双眼紧盯光点流动,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连续敲击。
系统记录到他的神经响应延迟为12毫秒,低于标准值67%。
第二轮为多轴扰动适应性评估。
舱体突然启动旋转,模拟复杂气流环境下的姿态失控。
多数考生出现操作迟滞或误判,有人甚至触发紧急停止按钮。
陈御风则在滚转速率达到每秒45度时,仅用三次微调便重建空间基准。
最终环节是盲态重构测试。
系统切断视觉反馈,仅通过陀螺仪震动频率传递机体状态。
他闭眼静坐三十秒,随后准确报出虚拟飞行器当前的俯仰角、偏航率与角加速度数值。
主控终端自动判定满分。
舱门开启,他走出测试单元。
脸上没有波动,只是将遥控器习惯性塞进工具包夹层。
断裂翼梁的包装袋与绘图笔并排躺着,未再取出。
评审会议在隔壁会议室召开。
赵天翔翻动成绩单,语调平稳:“操作精度确实出色,但整个过程完全独立完成,未尝试与辅助系统建立协同逻辑。
这种孤狼式思维模式不利于编队训练,建议归入B档培养序列。”
话音落下,张建军站起身。
他袖口磨损的布丝在灯光下微微发亮。
他走到主控屏前,调出原始数据流。
“系统自动生成评分,误差容限±0.3%,人工无法干预。”
他指着波形图上的神经响应曲线,“这位同学在失联状态下重建空间模型的时间,比现役飞行员平均快2.8秒。
你所谓的‘缺乏协作’,其实是跳过了冗余交互步骤——这是高效,不是缺陷。”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张建军转向其他评委:“我们选拔的是能突破极限的人,不是遵守常规的人。
陈御风,综合评定A+,列入集训候选名单。”
散会后,陈御风站在走廊尽头整理背包。
阳光从高窗斜射而下,照在他腕表表面。
上海牌机械表的秒针稳定推进,指向下午4点17分。
他刚要转身离开,身后传来脚步声。
“陈御风。”
他停下动作。
张建军站在三步之外,眉骨旧疤在侧光中显出淡淡阴影。
教官没说话,而是递来一张磁卡。
卡面印有“C级模拟器室”字样,右下角标注权限等级:特许评估。
“明天上午八点整,带上你的签字笔。”
张建军声音低沉,“别迟到。”
说完,他转身离去。
皮鞋踏在瓷砖地面的声音逐渐远去。
陈御风握紧磁卡,边缘压进掌心。
他低头看向工具包,断裂翼梁的包装袋随着呼吸轻微起伏。
走廊另一侧,公告栏上的集训名单被通风口吹来的风吹动一角,他的名字始终位于榜首。
他靠墙站立片刻,视线投向走廊深处那扇金属门。
门禁面板显示红色“禁入”标识,下方贴着最新管理通知:非授权人员严禁靠近。
风从通风口灌入,掀起他衣角。
飞行夹克内衬的白色T恤露出一截,上面印着模糊的航模图案。
他没有动,也没有再看时间。
磁卡在他指间翻转一次,随即插入胸前口袋。
口袋纽扣扣紧,将卡片牢牢固定。
远处传来下课铃声,学生流开始涌出教室。
有人撞到他肩膀,低声道歉后匆匆走过。
他仍望着那扇门,瞳孔深处泛起细微光泽,像长时间注视仪表盘留下的痕迹。
工具包里的签字笔轻轻撞击大腿外侧,节奏稳定。
走廊灯光忽然闪烁了一下,恢复如常。
他抬起左手,拇指蹭过腕表玻璃表面,抹去一道看不见的划痕。
金属门禁面板的红灯持续亮着。
他的影子被拉长,横跨过“C级模拟器禁入”的警示牌底部。
最新评论